返回
濟邦新聞|董事長張燎先生受邀為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“鴻儒論道”特別系列活動做專題分享
4月27日,我司董事長張燎先生受邀參加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20周年慶之鴻儒論道特別活動——“20年20人”,并在活動中針對“咨詢實踐者眼中的基建行業演進、形勢與展望”主題進行了分享。
專題摘要
咨詢實踐者眼中的基建行業演進、形勢與展望
以交通運輸、供水供電、通信設施、生態環保和市政設施等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,由于其具備的“乘數效應”,可以帶動數倍于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,逐漸成為全球各國推動經濟增長、穩定就業的重要措施。過去30年,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城鎮化的發展,中國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建市場。
自2018年以來,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開始明顯放緩,從過去的兩位數增長降至個位數,新基建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被第一次提及,2019年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。2020年面對疫情沖擊、經濟下行壓力、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及外部技術“脫鉤”風險,我國出臺了“新基建”領銜的擴大消費、投資、內需的一攬子宏觀對沖政策。2021年國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規模較上年小幅下降,約為19.69萬億元。2022年,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,財政金融政策靠前發力,一大批重點項目集中開工,實物工作量較快形成的背景下,中國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同比增長11.9%,達到了22.04萬億元。步入2023年,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2023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顯示,今年1至3月份,基建投資支撐有力,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.8%,拉動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.8個百分點。
在基建規模發展的同時,也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問題。如何為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尋找到可持續、可復制的有效方案,也日益成為行業各利益相關方的關注重點。在疫情沖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雙重背景下,我國基建投資的空間有多大?又會有怎樣的發展路徑?